下載

選擇影音主機

      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:docpdf    
 

金剛經講義節要—多讀大乘以廣其心  悟道法師主講  (第一二O集)  2025/2/26  華藏淨宗學會  檔名:WD15-008-0120

  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卷三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新春吉祥,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四十四頁,倒數第四行,從小標題看起:

  【一O一、約緣起明】

  從這裡看起。接下來經文是:

  【如來為發大乘者說。為發最上乘者說。】

  這段經文,標題,『約』就是根據。『緣起』,這個「緣」就是機緣,「起」是生起,根據什麼機緣來生起佛講這個經。「約緣起明」,明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機緣,是針對什麼樣的根機。因為佛法教學就是應機說法,他是什麼樣的根機,佛給他說什麼樣的法。這段經文,就是佛『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』,都為這兩種人說的。我們看節要第一條:

  【一、『發大乘』,謂發行菩薩道之心。『發最上乘』,謂發紹隆佛種之心。】

  佛講這個《金剛經》是為『發大乘』心的人來說的,為『發最上乘』心的人來說的。「發大乘」,『謂發行菩薩道之心』。這個「大乘」有圓有別、有頓有漸,它經典有圓頓的,也有漸次的。所以大乘跟發最上乘,這兩個意義有別,就是有不同。因為都是大乘根器,但是有的人修頓教的,有的人修圓教的,有的修別教,有的修漸教。像天台宗判教藏通別圓,別教的菩薩、圓教的菩薩。像天台宗它有一心三觀跟次第三觀,次第就是漸次,好像樓梯一層一層;有圓頓,就是一心同時的,修三觀。這個根器不一樣,不是佛有什麼法,因為要對他的根機、他的程度,他能夠理解,他能夠接受的,來為他講,它這個有對象的。

  如果不是發大乘心的人、發最上心的人,他不是這個大乘種性、一乘種性的,就是沒有這個善根種子的,佛給他講就要講小乘法、人天法,你要跟他講那些,他才歡喜,才會接受。像現在很多寺院就標榜人間佛教,那這個社會大眾大家最普遍歡迎的,求人天福報,消災免難。這是人天乘,這個還談不上小乘。小乘是要了生死,只是小乘他沒有發心要度眾生,只是自己要了脫自己這個六道生死輪迴,他沒有發大乘心要度眾生。一般修人天乘的最多,所以你給他講消災免難,祈福,你求什麼願望,這些人天福報,眼前看到的救濟等等的,這些大家普遍的都能夠接受。一般到寺廟拜拜,大多數人他就求個平安,平安吉祥,消災免難,大部分求這個;想要了生死的,就很少了;想要了生死,又要度眾生,那就更少了。所以講這個經,能夠接受的人當然是有揀別的,因為他有大乘種性、一乘種性,有這個善根種子。

  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是大乘種性,北傳佛教,大乘的。在中國西藏、蒙古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這些地方,這北傳佛教。南傳的佛教就不相信大乘,大乘非佛說,你給他講大乘經典,他說那個不是佛講的,是後來的人編的,他不相信,他不接受。所以大家到南傳佛教國家,都是阿含部,小乘經典。

 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他就看到中國學佛的人能接受,有人能接受這個大乘法、一乘法。所以中國這個地區,這種根性的人多。小乘的也有,比較少。其他國家,泰國、斯里蘭卡,其他這些小乘佛教國家他們不能接受大乘,不能接受,佛就跟他說小乘法、說人天法。我們在中國地區也是有不同根器的,但是大乘根器的是很多,很多都能接受,都能理解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在中國民間可以說家喻戶曉,從六祖以後,六祖在《金剛經》開悟的,五祖用《金剛經》給他講經說法,講到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聽到這一句,當下就大徹大悟,後面就不用講了,全通了,就把這個衣缽傳給他了。因此六祖後來度了四十三個人,大徹大悟,六祖開始禪風大盛。達摩祖師傳來中國,傳了五代都是單傳,傳到六祖才開花結果。所以禪宗,現在全世界大家都認同是中國的禪宗,其實是印度達摩祖師傳來的,在中國發揚光大,六祖那個時候才發揚光大。這是眾生根器不一樣。所以這個「約緣起明」,要明對根機,你要很明確的去針對他,他是什麼根器,你跟他講什麼法。

  你看萬華龍山寺,很多人去燒香,如果到那邊講《金剛經》,恐怕來聽的人沒幾個。但來燒香的人很多,是不是?他也是信佛,但是他只是想求人天福報。所以現在寺廟也很多提倡這個,知道社會大眾大部分求人天福報比較多,所以就標榜「人間佛教」,這個我們要理解。我們能夠理解這部經義,能夠發心,那就不是小乘,不是人天乘的這個根器,這是大乘根器,還有最上乘根器的。

  「發大乘」,這個大乘當中還有不同,有圓教、別教,天台判教藏通別圓,華嚴判教小始終頓圓,一樣是大乘,它有不同,有頓有漸。同樣是大乘法,有頓教,頓就是很快速、很直接的;漸就是它有一個次第,讓你一步一步來。像過去我剛出家,先師淨老叫悟道跟日常法師學戒律,他是修密宗黃教,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它的教義就是依這個漸次教,所以同樣是大乘法,它有圓有別、有頓有漸,有圓頓、有漸修的不同。圓頓,頓就是快速,就是很直接、很快速,就是它沒有經過這些次第。其實也不是沒有經過這個次第,只是它快速。像我們坐快速電梯跟爬樓梯,爬樓梯就漸教,慢慢爬。我們去一O一,我們爬樓梯也可以到,但是不曉得要爬多久,慢慢爬,爬喘了還要休息一下,繼續爬。你爬到最後也會到,但是時間很長、很辛苦。你坐快速電梯,一下子就上去了;上去,他還是有經過那個樓層,只是快速通過。

  所以《華嚴經》講,「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」。圓融圓頓,行布就是次第,圓融當中有次第,次第當中有圓頓。華嚴、天台這些大乘經典講的,你如果理解了,就開了圓頓見,你就圓頓的見解。圓頓見就很可貴,這個關鍵在見,你那個見就關鍵你修行的進度,你要修到什麼程度。世出世間一切法離不開一個見,就見解那個見,知見,你的認知、你的見解。這個「見」就有固定的、確定的意思,我認為是這樣,這個就是見。這個認知,佛法叫知見。所以這個見有漸次見、有圓頓見不一樣,都是佛說的,佛對於不同根機來說的。這是講「發大乘,謂發行菩薩道之心」。

  「發行菩薩道之心」,這個當然都是菩薩,菩薩有圓頓的、有漸次的,這個都有。如果以教義來講,《金剛經》前半部它是頓,就是比較淺,後半部比較深;但是也不一定,江老居士在《講義》裡面講,淺人見淺,深人見深,就是同樣一句經文,各人的理解淺深不同,有的人他理解得深,有的人他解得淺。佛說的法,隨各人的領悟,有淺深不同。所以前半部它也是圓頓,也有圓頓的教義。如果不從教理,從教義來講,那前半部講得好像比較淺,後半部講得比較深。因為前半部講破四相,後半部講破四見,破四相就是不著相,不著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。這個小乘阿羅漢就是破四相,他才能脫離六道,但是他沒有破四見。所以後半部,就是破四見,不但不著相,連念頭都沒有,那個見就是念頭。如果圓人(圓頓根器的人)聽前半部,也是圓頓的,都有它的教理在。這是講「發大乘」。

  「發最上乘」,最上乘就是一佛乘,『謂發紹隆佛種之心』,就是「紹隆佛種」。大乘它還有圓有別、有頓有漸,發最上乘只有圓頓,沒有頓、沒有漸,只有圓頓。一佛乘,就是作佛,那是圓頓。最上乘是圓頓,它沒有二,沒有三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佛講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三,除佛方便說」。講《華嚴》大家聽不懂,從人天、阿含,然後再入大乘,漸教,從方等再入般若,後面《法華》再導引到一乘。講那麼多,是方便說,就是引導你入一乘法的。所以除佛方便說,實際上要講的就只有一乘法。一乘法就是一佛乘,就是最上乘。

  「謂發紹隆佛種之心」,要怎麼紹隆佛種?你去作佛就紹隆佛種,你要發心作佛。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我們要發紹隆佛種之心,第一個你要承認自己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都有佛性,本來是佛,你要先肯定這一個。如果說要你發這個作佛之心,不敢當,凡夫,我罪重得不得了!一聽到,這怎麼可能?有的人連寺院的門都不敢進來。這個以後再說吧!我現在罪業深重,造很多罪業。他躲得遠遠的。

  佛出現在世間,講這麼多經是講什麼?在《妙法蓮華經》(就是《法華經》)佛講,佛為「一大事因緣」出現於世。哪一件大事?就是要告訴眾生,大家都是佛,大家都有佛性。所以佛成道,第一部講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個在定中講,針對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明心見性,最低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這樣的菩薩,有四十一個位次,對這些對象來講的。佛一開口就說,「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奇哉!奇哉!大地眾生統統有跟諸佛如來同等的智慧德相,一樣也沒有少。但是現在為什麼都沒有了,都不見了?就下面那一句,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因為自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,去障礙自己本來的這些智慧德相。你現在要恢復本來的智慧德相,就要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你就回歸到本來是佛了。

  這個佛性,這個般若智慧不是學來的,他本自具足。六祖開悟講了五句話,講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一樣都沒缺。我們念《心經》常常念,做法會常常念,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、不去不來。我們做三時繫念,中峰國師開示,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」,我們要聽明白這個話的意思。在聖就是你成佛了,你的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現前,但是沒有增加一點點,你本來就是這樣。現在我們是凡夫,迷惑顛倒,一點智慧也沒有,但是我們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有沒有缺少一點點?也沒有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現在諸佛如來他開發出來了,我們沒開發,我們的寶藏還埋在地下,還沒有開採。首先你要肯定你有。如果你不能肯定這個,佛就沒有辦法跟你講《金剛經》了,講那個一乘經典怎麼講也講不通。

  所以佛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當場有五千個比丘就退席,聽不下去,他不能接受;不能接受,他還有執著,他沒有人我執,有法執,執著法。所以現在南傳佛教國家,就是說你修行最多只能證阿羅漢果,你不會成佛的,這個他相信,他相信這個。你說他會成佛,他不相信,我最多能證得阿羅漢果,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。你去南傳佛教國家看那佛像,統統是釋迦牟尼佛,沒有什麼藥師佛、阿彌陀佛,什麼十方諸佛那統統沒有。這些我們也要了解。

  所以「發最上乘,謂發紹隆佛種之心」,像六祖他就是發這個心,所以他開悟。他是在廣東曹溪,那在唐朝時候還是很偏遠的地方,就是文化水平很低的一個地方,邊疆地區,還沒有開發。他去見五祖,他要跟五祖來學禪,五祖第一句話問他,你來做什麼?他說我來求作佛。五祖:你這個獦獠口氣很大,一來就要作佛。獦獠就是我們現在講,土著,原住民。沒有文化的,你要來作佛!六祖怎麼回答?人有南北,佛性沒有南北。五祖聽到說,這個獦獠根性大利,跟一般來參學的人不一樣。人有南北,你北方的,我是獦獠南方的,我們現在講,你是哪一個族群的,原住民的,還是漢族的。像中國有漢滿蒙回藏,有五十六個少數民族;我們台灣也很多,原住民就有十六個。那我們漢族當中也有不同的族群,有南方人、有北方人。所以六祖說,人有南北,佛性沒有南北。佛性大家都一樣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獦獠,原住民他也有佛性,那些螞蟻、蟑螂牠也有佛性。所以這個就是大乘、一乘,你跟他講這個,他能接受,他能理解,這樣才講得通。如果一講,那怎麼可能?就跟他講不通了,你就要講他可以接受的。佛應機說法就是這樣,講他可以接受的。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在講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去參五祖,講到說他就來求作佛,他說現在很多人到寺廟來,有幾個人說要來作佛?都是來要求平安,平安吉祥,升官發財,求這個,這個是人天福報,這是大多數人在求的,他認為這個最現實的。有錢,有錢才能做很多事情,錢不是萬能,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,這個大家比較重視。大家不重視作佛。做生意能不能賺錢,就是講這些現實的。但是話說回來,現代人講現實,如果你不明瞭因果,其實也是很不現實。你不懂因果,那你「求之有道,得之有命」,也不現實。真現實是佛講的因果。

  我們現在重點,第一個像淨土信願行,蕅益祖師講了六信: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。一個信自,就是信自己本來是佛,要先信這個。然後再信他,信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十方諸佛。一切諸佛、阿彌陀佛也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。要發最上乘,謂發紹隆佛種之心,念佛是最快速、最圓頓、最直接、最究竟的,就很直接了。當你念佛時就是成佛時,那還有比這個更快的嗎?念佛時就是成佛時,事實就是這樣,但是難信。是嗎?真的嗎?我念了這麼久,怎麼還是凡夫?你的疑問一大堆,不能直下承當。所以中峰國師《三時繫念》,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的,給我們開示都很直接,圓頓的。他講的這個,其實讓我們很震撼的,「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」。我心中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也念我,我們念佛時,佛也在念我們,所以念佛即是成佛時。所以參禪難以起疑,念佛難以起信。《彌陀經》佛才講,叫難信之法。難信,總是對經教這些道理還不透徹,所以這個信心當中還是會有一些懷疑,因此經教幫助我們斷疑生信。

  《金剛經》可以做我們念佛的一個補助。所以發紹隆佛種之心,實在講,無過於念佛。《金剛經》,禪宗都依《金剛經》來修,明合道妙,明白給你說要離相。念佛是暗合道妙,你只要這樣老實念,你不要懷疑,你暗暗的跟這個它就相應了,暗合道妙。所以佛講這個經,就是為這兩種根器人說的。這個地方就沒有說為發小乘者說、為發人天乘者說,沒有。因為人天乘只是想求人天福報,小乘只是想脫離六道輪迴,他也不想度眾生,他也不想作佛。這是為這兩種根器的對象來說的。

  所以發紹隆佛種之心,在我們念佛法門來講,念佛是最直接的。念佛成佛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,那你成了佛就是紹隆佛種,你去作佛。《觀經》講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是心是佛,就是我們的心是佛、佛就是心,因為我們現在是凡夫,所以要作佛。根據我們性德本來是佛,佛性,根據這個來起修。依這個性來起修,依性德生起修德,性修不二,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這是修行。修德無過於念佛,念佛就是行,修!你念到有功夫了,性德自然就彰顯了,依性德起修德。

  【二、如來既為如是發心者說,則信心不逆,依教奉行之人,其發心可知。其開佛知見可知,其為紹隆佛種亦可知。則為發心勝、根器勝也。】

  他發心很殊勝,根器也是很殊勝的,都是大乘,最上乘的這樣的根器。『如來既為如是發心者說』,如來,這是講法身,如來無所從來,無所去。不來不去,不垢不淨,這個叫如來,是講我們的法身,這個報身、應化身都從法身流現出來。每一個人本來都是如來,都是佛,這如來就是講法身。所以如來它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如來是講法身。報身,圓滿報身盧舍那佛,那個報身佛非常大,報身也是從法身現出來的。法身是體,報身是相,應化身是用,體相用,一體三身。法身是本體,一切都是從法身出現的。法身就像屏幕,空空的,但是什麼相都是它那個空的裡面現出來的,那個就是報身、應化身。報身是你修到明心見性,一真法界,它就是實報莊嚴土。實報莊嚴土,有始無終,它無衰無變。極樂世界也是實報莊嚴土,它沒有衰變、沒有生滅,它只有隱現,沒有生滅。我們這個十法界就有生滅變化,六道法界生滅變化是最大的,那這些是虛妄的。

  報身佛很大。我們打佛七念佛、唱讚佛偈,那個讚佛偈就是講報身佛的相。報身佛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那個太大了,我們看不到。我們能見到的應化身,丈六金身,應化身,那個叫應化身佛。應化身,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,諸佛如來,諸大菩薩都能夠三十二應,都能夠應化去度眾生。有報身、有應化身。

  這裡講如來,我們也要理解這個如來的含義,無所從來,也無所去,實際上是這樣。像我們起心動念,我們起心動念,你說從哪裡來?你起一個念頭,那那個念頭從哪裡來?從上面來、下面來,還是旁邊來的?從哪個方向來的?你也找不到。等一下念頭沒有了,那你也不知道它去哪裡,它也是無來無去,這個叫如來。實際現在我們大家統統是如來,你在煩惱妄想當中就有一尊如來坐在你的心中,你自己不知道。因為我們凡夫不知道,所以佛大慈大悲才出現在世間,告訴我們這樁事實。

  所以第一個『信心不逆』,「不逆」就是說這個信心不懷疑了。『依教奉行之人,其發心可知』。如來既然是為如是發大乘心、發最上乘心的人說的,那這個信心不逆,就是不違背佛的教導,依教奉行的人,他發心,我們就可以知道了。他發了這個心,『其開佛知見可知,其為紹隆佛種亦可知』。「開佛知見」,這是《妙法蓮華經》講的,佛為「一大事因緣」出現於世,什麼大事?就是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。這個開示悟入,它四個層次,就是佛出現在世,為什麼?主要是為給眾生開示,開示這個佛知佛見。第一個是開佛知見,第二個是示佛知見。開示,我們一般講,法師,請你講開示。這個開示也不好講,開示要能開悟才叫開示;你講了半天,迷惑顛倒,沒有開,也沒有示。所以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,入就是證入了。所以《法華經》講,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。那我們現在是什麼知見?我們叫眾生知見。那什麼叫眾生知見?就是無明煩惱,五利使、五鈍使,這個就是眾生知見。

  我們一般大乘經典、一乘經典講的,統統是開惑,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就是為了這個事情。我們修淨土,這是很直接的。我們一般照《金剛經》,大乘像《楞伽經》、《圓覺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這些大乘經典來修,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」,當然這種根器的人他可以悟入。但是一般中下根器就比較困難,這個也比較難。但是淨土它就是,你這個不行,那就用信願念佛,你只要真信發願,求生淨土,念阿彌陀佛,你這個凡夫的眾生知見就轉成佛知佛見了。

  佛知佛見,在中峰國師《三時繫念》第二時的開示,就是叫我們用靈知心,叫我們認識那個靈知心。「心有多種,曰肉團心」,就是現在這個顆心臟,這顆心臟是一個物質,這個心臟不是我們能夠思惟想像的那個心,也不是我們的煩惱習氣那個心。現在心臟可以移植,甲的心臟移植到乙的心臟,甲很喜歡抽菸,乙不喜歡抽菸,他心臟移植過去,乙還是不想抽菸,他的思想言行還是他本來這個人,他不會變成甲。如果那個心臟是我,那它移植過來,乙就變成甲那個人了,那個心才是說我。那現在醫學發達,移植過來,乙還是乙、甲還是甲,那就證明這個什麼?那個心臟是肉團心,那不是我們經上講的心。

  「緣慮心,即現今善惡順逆境界上種種分別者是。」我們現在一天到晚妄念紛飛,這個叫緣慮心。這個緣慮心叫做妄心,但是妄心它是依真心起的,真心迷了就變成妄心。所以這個妄心跟真心,不是有一個妄心、一個真心,不是,不是兩個,這個我們不能搞錯。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,同樣那個心,只是迷悟不同。中峰國師開示也很明白,只有迷悟不同。同樣是那個心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同樣那個心。迷了,你就造成十法界;悟了,就入一真法界。悟了一真法界,還是這個心,迷了還是這個心,不是另外有個心。好像水變成冰,冰又融化成水,變成冰的時候它本質還是水,只是它現在凝結起來變成冰。就比喻我們煩惱把它凍結起來,本質它還是水。古大德也用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本質是黃金,打造出來的千差萬別,但是它本體還是一個。我們透過這些比喻,去體會這個概念,我們的心,就是要認識我們自己那個靈知心。你認識,會用那個靈知心,就是佛知佛見了,開佛知見,示佛知見,悟佛知見,入佛知見了。迷了,那就變成眾生知見了。所以參禪直接叫你見這個靈知心,大乘法的修學,修止觀也好,參禪也好,持戒、念咒,種種修行的行門,無非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、見到自己的本性,所以明心見性,見性就叫成佛了,那是靈知心。

  但是我們現在打妄想很習慣,一下子叫我們不起妄念也很困難。因此佛有玄妙的法門,就是念佛。我們凡夫要達到「無住生心」,這個的確對我們來講是有困難。不但我們凡夫,就是別教的菩薩,要登地他「無住生心」才能同時。在地前,別教地前的菩薩,圓教就是還沒有破一品無明之前的菩薩,生心的時候他就不能無住,無住的時候他不能生心。小乘,無住他不生心,他不發度眾生的心,他不生這個心。我們凡夫只有生心,生煩惱心,沒有什麼無住。無住就是不著相,我們總是著相,我們起心動念總是著相,只要起心動念都是著相,總是落在四句,不著這個就著那個,總是著相。

  念佛法門它達到無住生心,它的巧妙,就是這個佛是善巧方便,你放下萬緣,心裡空空洞洞就無住,這句佛號歷歷分明就是生心,那同時了。所以為什麼會暗合道妙,就是這個道理。你什麼都不要管,放下就無住了,提起一句佛號就是生心。所以我們凡夫要達到無住生心,除了念佛之外,用其他方法,那是相當的難度。所以古大德講的這些我們都要知道,禪宗明合道妙,念佛是暗合道妙。暗合它的方法巧妙,就是你什麼都不要管它,全部放下,提起一句佛號,只要字句分明,念得清楚、聽得清楚,這樣就可以了,平平常常的這樣念下去,你自然暗合道妙。平常心是道,但是我們一般人,凡夫就是不甘心安於平常,總要找一些什麼比較特別的,有特色的,那你這個就愈走愈遠。其實最玄妙的,就是在最平常的當中,所以禪宗才講平常心是道。

  我們再看下面一百四十五頁,品題,小標題:

  【一O二、約荷擔明 正顯】

  請看經文:

  【若有人能受持讀誦。廣為人說。如來悉知是人。悉見是人。皆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稱。無有邊。不可思議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】

  這個標題講『約荷擔明』,「荷擔」就是承擔,擔負這個責任,把它承擔起來。『正顯』,給我們正面來彰顯。

  我們看節要第一條:

  【一、初發心修行之凡夫,其福勝彼長劫苦行之菩薩者,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,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。『荷擔如來』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。】

  這條是《講義節要》裡面節錄的一個重點。『初發心修行之凡夫』,發了這個心,發什麼心?就發大乘心、發最上乘心。發大乘心,他要作菩薩;發最上乘心就要作佛,作佛就紹隆佛種,發這樣心的人,但是還是凡夫,這個叫發大心凡夫。凡夫就煩惱一品沒斷,但是發了這個心。發了這個心,他的福報就勝過比『彼長劫苦行之菩薩』。前面講的,用多少金銀財寶布施、捨這個身體,那個是度菩薩,按照這個事在修苦行的,修六度萬行的這些菩薩,前面重重的比較。你發了這個心,福報就超過長劫苦行的菩薩。長劫,那不是一年、兩年,一個劫時間就長得不得了,而且是長劫,很長的劫都在修這個苦行,那個福報多大!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,不是布施一天、兩天,布施長劫,那這個福報夠大了。但是發大乘心、最上乘心的凡夫,福報就超過那個長劫修行的苦行菩薩,為什麼?下面講,『因其發紹隆佛種之心,修紹隆佛種之行故也』。因為他發了這個紹隆佛種之心,發紹隆佛種之心,以這個《金剛經》講,就是他能夠理解《金剛經》,發心來學習《金剛經》,這個紹隆佛種。紹隆佛種之心,紹隆佛種之行,行就是行為,他這樣在修行。

  我們發這個心,就是要發成佛之心,要發度眾生之心。這個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我們做法會常常念,這個就是發心。但是發心要有具體的行動。我們發這個心,要去解它的義,要理解它的經義,我們這個發心才踏實。你對經義明瞭得愈深入,我們這個心愈踏實,愈沒有懷疑,這個疑就消除了,知道的確是這樣的,你道理明瞭,的確這個福報勝過長劫苦行的菩薩。長劫苦行,為什麼他不如初發心修行的凡夫?因為初發心修行的凡夫他有發紹隆佛種之心,修紹隆佛種之行,那就是依這個《金剛經》。其實除了《金剛經》之外,所有大乘經典都是一樣。

  我們念佛法門,你發心作佛,就叫紹隆佛種。作佛一定度眾生,這以我們淨土法門來講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,就是紹隆佛種,往生淨土就等於成佛了。你發了這個心,十方諸佛都護念。『荷擔如來,正明其能紹隆佛種也』,這個把原因說出來了,為什麼他初發心修行的凡夫,他的福報能夠勝過長劫苦行的菩薩?它的道理就在這裡,因為他能夠發這個心。

  【二、修學必須明了教義,云何得明?多讀大乘以廣其心,勤修觀行以銷其障,常求加被以開其慧。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,久久自明。】

  這一條也很重要,這個就是薰習。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常講,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」,大乘經典要長時薰修。早年先師淨老在講這些大乘經論,我在家的時候就第一部聽《楞嚴經》,聽了好幾部大乘經典。在講席當中常常聽先師淨老講,我們不是圓頓根器的,但是以這個圓頓經典來薰習,長時薰修,薰久了,就變成圓頓的,就是這個原理。

  所以這裡江老居士也講,『修學必須明了教義』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現在很多學佛的人、修行人,在家出家,實在講對經典的教義不明瞭,而且錯解經義,錯解,有的甚至誤解、曲解,這個大有人在,他把它解錯了。所以這個還是要親近善知識,要明師,明白教義、教理的法師來給我們講解說明,我們才不會產生誤解、曲解、錯解,這個很重要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講,要「從明師受戒」,真正明白佛法的善知識。

  現在的人,我們要去找一個真正明白教義的善知識,這個標準在哪裡?要怎麼去找?真正善知識他也不會標榜自己,那我們自己要有那種善根福德去判斷辨別。這在密宗,教跟學,他們很注重這個,就是你要皈依一個上師,你做學生的要觀察上師三年,上師也要觀察學生三年,這兩方面都覺得可以了,那才能拜師,密宗它有這個規矩。真正的善知識很稀有,因為善知識他不會標榜自己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如果真正找不到善知識,我們又不認識,怎麼辦?過去先師淨老也常常給我們講,就是我們要找古人,古人不在世了,他有著作在。比如說,你看看哪個祖師比較契你的機,像近代的印光大師他有《文鈔》在,我們近代的、現代的,民國初年的人,清朝末年,講的我們比較容易理解,這個可以。再前,像蕅益祖師、蓮池祖師,這個也不遠。這些祖師大德,我們可以依他的著作來學習,依一家之言,這個就比較不會有錯誤,就是學他的著作,做私淑弟子。

  這次到美東淨宗學會,有一個同學他問了問題,怎麼去親近善知識?怎麼去辨別善知識?善知識在哪裡?一般的宗派,的確你要找到好的老師,對你才有幫助。禪宗你要找到開悟的;教下也要找到大開圓解的,講經說法,大開圓解;密宗你要找到三密相應的上師。這個的確其他宗派,像天台、華嚴、唯識宗、法相宗、律宗,都要找到好老師。禪宗、密宗,這個更是需要老師指導,要有真正善知識指導,對你才有幫助,否則沒有幫助。有的甚至學錯了、學偏了,那也大有人在。

  但是淨土法門有個特色,像其他宗派你一定要找到好老師,要相信老師,淨土不要老師也可以,你相信法門,相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。所以他就問我,他要怎麼去找淨宗的善知識?我就把我們老和尚開示的,我說我們老和尚叫我們找老師,到哪裡找?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,就以阿彌陀佛為老師,這個總不會錯。阿彌陀佛在哪裡?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裡面,你就照這個學,這肯定不會錯。不管什麼人講的,跟這個經講的相應了,我們就接受採納,不相應我們就不採納,你這樣肯定不會錯,依法不依人。他有問到依法不依人,我就說法就是經典,這個人講的跟經典相應的,我們就可以依循。如果他講的都經典找不到根據,那不要聽他的。我又給他補充,我說你不能只依法不依人,依法不依人是四依法,它只有一條,你不能只有一條,你要四條統統有才行。第二個是依義不依語,同樣是法,文字用詞不一樣,意思一樣就可以了,這就沒有爭議了;那個義理、教義對了,相應就可以了,語言文字不同沒有關係。第三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像漸教、圓頓教的,統統是佛講的,這有牴觸的時候,你怎麼取捨?你要依了義,不能依不了義的。這是一個取捨,你碰到的時候,你要怎麼取捨。比如說,佛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這是佛講的,還有講無量劫的,佛也有講一念成佛的,你碰到這兩個,哪一個是了義?講當生成佛,這個是了義,你要依這個。所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。第四,依智不依識,智就是般若智慧,不能依我們的意識,阿賴耶識,識是妄心,智是真心,依真心不能依妄心。般若,《金剛經》就是開啟我們的般若智慧,這個就是真心,靈知心。

  所以「修學必須明了教義」,我們先明瞭教義。教義就是講這部經的一個範圍,這個叫教義。每一部經有它的教義不同,比如說《金剛經》有《金剛經》的教義,《彌陀經》有《彌陀經》的教義,《楞嚴經》有《楞嚴經》的教義,每一部經的教義有一個侷限、一個範圍。教理,教理就是它通一切經,你教理一通,所有的經都通了,一經通一切經通,那是通教理。你沒有辦法通教理,你就要通教義。教義就這部經講的經義,你要明瞭它在講什麼,它修學的宗旨是什麼,這個要掌握住。

  怎麼樣才能明瞭教義?『多讀大乘以廣其心』,多讀大乘經典。這個大乘經典很多,當然你有能力讀很多種,就是很好。但是我們沒有時間,沒有那個能力,讀一種也是可以。但是從教義的部分來講,我們還沒有開悟,還沒有通教理,就多讀幾種大乘經可以互參。教義就是這部經有講、那部經它沒有講,那部經沒有講,你要去讀那部經你才知道,我們還沒有通教理。如果像六祖這樣開悟了,什麼經統統通了,世出世法全通了,那個是教理。教義它是有一個局部性的。所以多讀,江老居士說,多讀幾種,「以廣其心」,這個心我們才會廣,我們對教義的理解才會廣,深廣。

  還要『勤修觀行以銷其障』,「勤修觀行」就是要觀察、觀照自己的修行,身口意三業的修行來消業障。消業障就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,就是修行,要對治。煩惱習氣無始劫以來這些貪瞋痴慢也不容易降伏,因此『常求加被以開其慧』,要求佛力加持,念咒、念佛都是求佛力加持,拜佛、懺悔。這個加持,念佛那是最究竟、最方便的。所以我們要求三寶加持,「加被以開其慧」。有人拜佛、拜菩薩,很誠心的拜,他業障消了,他智慧就開了。像那個曬蠟燭的法師,《影塵回憶錄》講的,他一句話都講不明白,人家叫他去曬蠟燭他就去曬,曬到蠟燭都融掉了。這個就是很有名的公案,在《影塵回憶錄》。人家叫他去曬,他們那個當家師說,這個笨得不行,就要把他遷單,說你智慧這麼高,在我們這裡不行,你要去諦閑法師那邊學經教,將來當法師,弘範三界。他就真的傻傻的就去了,人家給他遷單他不知道。結果去了之後,就給諦閑法師講,他說要來學經教,將來混飯三界。弘範三界他講不清楚,講混飯三界,混飯吃的混飯三界。諦閑法師看到,這個傻子被人家騙來了。諦閑法師也很慈悲,知道他有業障,笨,有業障,不開竅,就勸他去寧波阿育王寺,去拜佛的舍利。他一天去拜三千拜,拜三年,業障消了,智慧開了。後來諦閑法師如果忙沒有空,講經的時候就請他代座,他去講的真的弘法利生,弘範三界。所以這個也是求三寶加持,多拜佛、多念佛,消業障、開智慧。

  『以如是增上緣薰習之力,久久自明』,就是說常常聽經,多讀誦大乘經典。像我們這裡天天讀經,再加上修觀行,自己修行,還有求三寶加被,消業障,智慧開了,這樣增上緣的薰習,就「久久自明」,久久自明就是需要時間,你不能急。像那個也是拜三年,他業障消了,三年就是要不間斷。像我們念佛三年,不間斷,薰習個三年,也都能成功。

  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

  

  

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