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講義節要—什麼是不可思議 悟道法師主講 (第一一九集) 2025/2/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:WD15-008-0119
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。諸位同修,及網路前的同修,大家晚上好。阿彌陀佛!請放掌。今天是二O二五年二月五日,在我國傳統民曆是乙巳年正月初八,剛剛立春兩天,現在是春節,我們今天新春第一次跟大家來分享學習《金剛經講義節要》。今天接著我們去年講的,在先師淨老和尚他的《節要》,節要到第一百個小節,這個標題:
【舉要別明,約教義明。】
舉出重要的,給我們分別來說明。『約教』,「約」就是合起來講,讓我們對這個教義有所明瞭。請看經文:
【須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經有不可思議。不可稱量。無邊功德。】
這段經文,世尊給須菩提講,也是對我們大家講的。『以要言之』,以重要的、主要的來講。『是經』,就是這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這部經,『有不可思議、不可稱量,無邊功德』,這是講這部經的功德。我們看《講義節要》第一條:
【一、『不可思議』,指法身言,即是體也。性體空寂,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。故必須離相自證。『不可稱量』,指報身化身言,報化即是相用也。】
第一條節要給我們說明『不可思議』。「不可思議」四個字,在佛經大乘經典都有看到,像我們常常念《彌陀經》,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大乘經典,我們都會看到「不可思議」這四個字。不可思議也就是你不可以用思惟想像,也不可以用言語去議論。這個就是禪宗常講的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就是你想是想不到的,我們怎麼想都是落在四句裡面,你一起心動念、一想都是落在這裡面,但是事實真相不是我們妄想能想得到的。因此這個不可思議,就是大乘經典主要要講的。我們一般人對大乘經典,真的是有很多誤解,不了解。因為一般的常識他能夠理解,不可思議他無法理解;無法理解,他也就不能接受。像現在南傳佛教,他就不認同北傳的佛教。南傳是小乘佛教,他們就不認同大乘佛教是佛講的,他們認為是以後佛的弟子自己編的,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他不承認。他為什麼不承認?因為看到很多不可思議。佛講經,他不止在地球上講,有到天上講,有到海龍王那邊講,他們就不相信,地球找不到地址他就不相信,這是你編的,看不到。實際上佛門六道十法界,法界無量無邊,現在科學也慢慢去證實這個事情。空間維次有很多,不止我們這個三度空間,佛法叫法界,法界是無量無邊的。
不可思議,這是真的;你可思可議,那不是真的,因為那個都落在妄想裡面。落在妄想,你就見不到事實真相;你要見到事實真相就不可思議,你就見到了。你愈想就愈遠,愈講就差愈多。所以六祖開示,「悟則剎那間,迷聞經累劫」。你經過無量劫,如果迷,你還是不能夠理解;你一旦覺悟,就在一念之間,你一念頓悟,那你都明白了。關鍵就在這四個字,「不可思議」,這個不可思議是事實真相。像我們人,人為什麼長這個樣子?誰去設計,誰先去畫一個圖?基督教講是上帝造的。我年輕的時候學佛,還是在家,在台北工專那裡,有一天傍晚,我在那邊散步,兩個基督教的傳教士穿著背心,其中有一個就把我拉去新生南路那個教堂,很大間的,他說美國有一位有名的牧師回來演講,非常精彩,他說我沒有去聽,那就太可惜了!我說我還沒有想要去聽這個,但是他很熱心,他說我幫你出計程車錢。叫了一部計程車,把我拉上車,就跟他去教堂了。那個教堂人滿多的,前面聽的我忘記了,就是大家一直鼓掌。有一句,我到現在還記住,這個大概五十多年前了。那個牧師講,上帝造人類造得非常巧妙。他就說,我們人這個鼻子,鼻孔為什麼朝下?這個就是上帝他造得非常好。如果朝上,下雨就積水了。他的宗教的講法就是上帝造萬物,他一定要承認有一個神能夠創造萬物。我年輕的時候在大同公司工作,有一個同事,基督教的,每一天中午休息的時候,他都會來傳教。那個時候我也聽了幾天的經,也懂了一點道理了,他傳教,那我問他一些問題,他都無法給我回答。他說什麼都是上帝造的,我就問他,上帝是誰造的?他說上帝本來就有,那這個我就很難理解了,誰造上帝?那不知道,你去問上帝。
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,你無法用你的思惟想像議論可以去解釋的。比如過去有人問一個問題,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個問題?那你去想,想了半天,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那個沒有答案,那個有答案嗎?沒有答案。沒有答案怎麼辦?不可思議,你就明白了。這個事情,《無量壽經》佛也給我們開示得很清楚,阿難尊者問:天人有地居天、有空居天,地居天人在地面上走,不能飛行;空居天人可以飛行,他可以住在虛空,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?誰造的?我們現在沒有看到天人,但我們看到鳥會飛,我們人又飛不起來,我們人要坐飛機,不然你飛不起來。那個鳥牠也不用加油,但是牠能飛,誰造的?在《無量壽經》佛給我們講得很詳細,「不可思議業力所致」。阿難也給佛報告,說這個不可思議業力他明白,但是他是為了我們這些以後的人不明白,代替我們問的。他代替我們問的,叫「利樂有情問」,他明白,但是很多人不明白。所以以後有人問你,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?你就說不可思議,你不要去思、不要去議,你就明白了。不然你去想了半天,你能想出答案嗎?大家想是不是這樣?先有男的還是先有女的?不可思議業力所致。你去想,你想不出答案,你也邏輯不到,你怎麼邏輯?有一些事情可以邏輯的,有一些你根本就無法去邏輯的。我剛出家的時候,日常法師他的一個同學(讀成大的),看到日常法師出家了,他說你怎麼迷信到這樣的程度?以前讀到大學很不容易的。他說你學佛出家,這個都沒有科學根據。做什麼事情都需要科學根據,有科學的理論依據你才能做,不然你出家,到底有什麼科學依據?日常法師就問他,他說很多事情沒有科學依據,人也是照做。他說你小時候你媽媽餵你奶吃,你有沒有去研究那個奶能不能吃?有沒有毒?你還不是照吃?那個時候你有透過科學方式去檢驗一下嗎?還是沒有,還是吃了。
佛以真俗二諦說法,真諦是不可思議,俗諦才可以思議的,你才能去邏輯的;真諦,你怎麼邏輯也邏輯不到。所以講真諦,一般人他不懂;講俗諦,一般人就比較理解。佛講小乘法,一般人比較能理解,他比較能接受。講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大家看到了,這個世界就是這樣,我們可以理解的,當然大家就容易接受。佛講不生不滅、常樂我淨,他就不相信,我看到的就是很苦,怎麼有常樂我淨?所以講真的,一般人他就不懂,不能理解,到了那個程度他才講。所以為什麼先講小乘《阿含》,再進入方等,再進入般若,再進入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?這個就是循循善誘。所以「不可思議」這四個字就是一切大乘經它主要的義理,就在這四個字,不可思議。
下面講,『指法身言,即是體也』,法身就是本體,哲學講宇宙萬物的本體。法身那個體它是沒有相的,但是所有的相都是從那個空當中所現出來的,它能流現。像電視螢幕,電視螢幕空空的,我們把它比喻作法身,空的。但是你頻道一打開,無量無邊的節目,那些相統統出來。那個相是從哪裡出來?是從那個空出來,從那個空的本體出現的。用這個來比喻,我們有個概念,從這個概念,你再去悟入那個真實的。所以法身就指本體。你說法身在哪裡?法身,在經典我們常常念的有毗盧遮那佛、盧舍那佛、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。「毗盧遮那」是印度梵語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「遍一切處」,遍一切處就是無所不在,這個法身是無所不在。我們現在看到這個宇宙,山河大地,這些人物,統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,就是我們自己妙明真心所現出來的。這是講法身它是本體。禪宗開悟,就是悟那個本體。他開悟,他能見到法身,這個在禪宗講叫「見道位」,見到了,但是還沒有證入,如果證入就可以跟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。所以他初開悟,破初關是見法身,看到法身,但是法身你還要向上。見道,他才修道,修道再證道,證悟。所以法身是講本體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,但是我們不知道。我們現在知道這個肉身,其實這個肉身不是我。
法身在哪裡?法身也叫法性身,它是不生不滅的。講不生不滅,我們就不容易理解,明明看到有生滅,人有生老病死,動物也是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怎麼會不生不滅?看到統統是生滅的。這個事情《楞嚴經》講得清楚,像波斯匿王就問佛:聽佛常常講經,說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的自性,在哪裡?如果我們常常聽經,我們也是跟他一樣會有這樣的一個疑問:我明明看到的都是生滅的,佛一直講不生不滅,到底那個不生不滅在哪裡?佛就告訴他,就在你身體裡面。你每一天眼睛能看、耳朵能聽、鼻能嗅、舌能嘗、身能觸、意能緣,那個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。這樣講還是不能理解,到底什麼是性?佛就問波斯匿王:你幾歲看到這條恆河?他說三歲他媽媽帶他去那邊祈禱,三歲他就看到恆河了。現在波斯匿王幾歲了?他說六十二了。三歲的身體跟六十二歲的身體不一樣,三歲還是小娃娃,六十二歲頭髮白了、眼睛花了,臉皮也皺了。所以他的疑問就是說,佛說沒有生滅,我這個身體一直在變,愈來愈老,怎麼會沒有生滅?佛就告訴他,你身體裡面那個六根的根性,那個沒有生滅,那個才是真正你自己。我們現在都是把這個身體當作自己,錯了!佛說這個叫身見,錯誤的。身是我所,不是我,那個根性才是。佛再問:你六十二歲還能看恆河,跟三歲有什麼差別?他說三歲能看那條恆河,六十二歲還是能看。佛就講:對!你身體變了,但是你能見的那個性,它沒變。這個波斯匿王聽懂了,他就很開心,他才知道自己那個不生不滅的是什麼,就自己每一天,從來都沒有離開我們的那個六根的根性。六根根性是一個,《楞嚴經》佛跟我們講,「元依一精明,分成六和合」,其實「一根既返源,六根成解脫」,你從任何一根還源,六根同時都解脫了,因為它是一,一而六,六而一。所以《楞嚴經.二十五圓通》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都可以回歸到自性,都可以證入圓通。觀音菩薩最有名是修耳根圓通,大勢至是修念佛圓通。
波斯匿王聽懂了,但其他的人還是聽不懂。有個弟子說,瞎子什麼都不能見,他有見性嗎?你眼睛好,你可以見,那瞎子呢?瞎子什麼都看不到,他有見性嗎?六根的根性他有嗎?佛就請他找一個瞎子來,問那個瞎子說,你現在眼前看到的是什麼?他說看到一片漆黑。佛就講,他能夠看到一片漆黑,就是他的見性。但是那個佛弟子還是有疑問,這跟我們眼睛好的人總是不一樣。佛再分析,他說你眼睛好好的,你現在憑什麼能見到外面這些景象?你要有陽光、要有月光、要有星星,不然就要有燈,燈火照明,你才能看到這些萬物。如果你到一個坑道裡面,這些都沒有,那你眼睛好的,你看到前面一片是什麼?大家有沒有看到做礦工的,挖礦的綁一個燈?為什麼綁那個?不然下去他什麼都看不到,跟那個瞎子一樣,他採什麼礦?佛就講,那個就是見性,他眼睛好了,他又能看了。所以那個性沒有變,能見的那個性沒有變。
這些道理,《楞嚴經》講得最多、最詳細,因為都是佛弟子問問題的。我們現代人能夠問的問題,三千年前統統問了,只是你沒有看經典不知道,以為古時候的人都沒有這些問題。其實那些問題人家早就問了,早就有答案,只是我們沒有去接觸,我們不了解。因為一切大小乘經典,它的理論基礎就是在這個法身。我們講超度,因為這個法身是不生不滅的,所以我們人死了,他只是換一個身體,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。你迷失了,隨業力流轉,其實人沒有死,死是從這個身體講的,我們自己的自性它沒有生滅,它是本不生。「阿字本不生」,阿彌陀佛的「阿」字,這個「阿」字是一切音聲最原始的發音,無論你什麼語言,十法界眾生的語言,「阿」這個音是所有一切音最原始的母音。「阿字本不生」,本來沒有生,本來沒有生就是它本來就有,為什麼有滅?因為有生才有滅。人為什麼會死?因為有生。所以小孩生出來,我們就知道他注定要死,因為他有生。所以生死是就這個身體來講,它是一個生滅法,《金剛經》講這叫有為法。《金剛經》講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那不是真的,你不要把它當真。我們現在就把這個有為法、這個生滅法、這個虛妄的,把它認為是真實的,我們在這裡面就有苦頭吃了,受苦受難,就很冤枉,不知道事實真相,以為是真的;佛給我們講,像作夢一樣。這個方面我們要常常作如是觀,才能漸漸把我們的凡情轉過來。
講到這個法身,就是體,這個體,我們舉《楞嚴經》來講,大家體會會比較具體一點,不然有人聽到法身,他也沒有什麼概念。法身遍一切處,就是講我們的自性。我們自性,六根的根性就是我們的自性,從來沒有離開。自性它沒有生滅、沒有變化,我們現在看有生滅、有變化,那個是妄心,妄心起心動念。這個法身不可思議,就是不能夠用我們思惟想像、言語議論能說得出來,你想不到,也說不出來。所以下面講,「性體空寂」,法身的性體,就是我們自性本體,它是空寂的;空寂,它能夠現相。我們怎麼悟入這個性體?要「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」,要離相,大乘經典你要契入,關鍵就在這裡。你要能「離名字相」,我們一講出來就有個名字,你不能著在這個名字相上。這個名字相好像是一個指路牌,你不能把那個指路牌當作是目的;是根據這個指路牌的指示,尋著這個方向去走,你就達到你的目的。
下面講,「離言說相」,言語。自己主動講叫言;別人問,回答叫語。離言說相,你講出來就有言說相了。講經說法,這個就是言說相;看到經典、經文,這個就名字相;讀這個經典,聽講經說法,心裡去想,這個叫心緣相。你要怎麼樣才能悟入?要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,你才能悟入這個境界。經典有文字,它的經文,它的經義是意在言外,經它沒有意思。這個我們就不懂了,講有意思,我們才懂;沒意思,怎麼經都沒有意思的?講真的是沒有,但是它起作用是無量義,經沒有意思。以前我聽經聽了幾十年,聽我們老和尚講經,他說經沒有意思。我說經沒有意思,那我聽它幹什麼?我就是要聽有意思。現在慢慢體會一點,以前總是聽師父講,經沒有意思,如果你有想出意思,那是你的妄想。我想怎麼會這樣?明明經是這麼講的,我們師父就講他否定,那不是佛講的,是你自己想的,佛沒有意思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,這叫意在言外,你要懂得弦外之音,懂得那個是指路牌,你不要著在那個相上。我們現在總是著在言說相、名字相上,著在心緣相上面。你這個三相都離了,那你就悟入了,悟入實相,真實相你就見到了,你就見法身了。所以古大德常講,經文就是文字般若,你不能沒有文字般若。文字是工具,不能沒有,你要用這個工具,但是你又不能去執著這個工具,這樣就對了。我們現在問題是出在著相,出在這裡,那個工具它沒有過失,問題是我們著相,著相,我們就迷了;不著相,你就悟了。
所以佛法,包括世間儒、道的教學,它重點在啟發人的悟性,這跟西方教學的目標不一樣,西方教學是增長知識,知識豐富。知識從意識心裡面可以理解的,但是知識,你知道的再多還是有限,你能學多少?前天有同修跟我討論,講到教學,現在要雙語教學,中英文。中英文是現在比較普遍使用的,但是我們這個地球的語言,我看最少幾百種。中國的方言,光一個福建省就二十幾種,你這個村走到那個村,跟去外國一樣,他講什麼你根本聽不懂。我們現在講台灣話叫台語,那你講台語也籠統。台語,台灣地區的語言,台灣地區語言就這一種嗎?還有客家人,還有原住民,還有國語,算一算也好幾種,那個統統是台語,你要用哪個代表?應該講台灣的閩南語,這個就清楚了,台灣的客家話。語言很多,有語言天才的,他能夠學六、七個國家的語言就不得了了;能夠學上十個國家的語言,那就很稀有,就很少看到。這個是知識,你怎麼學,它的範圍很小。如果你成了佛,那不一樣,成了佛不用學,統統明白。釋迦牟尼佛是誰教他的?沒有人。遇到人來問問題,迎刃而解,他也沒有準備,他也沒有說我先備課,沒有。那是什麼?就是般若智慧起作用。
「佛以一音演說法,眾生隨類各得解」,佛的身相是隨類化身,報身、化身起作用。佛用一種音聲講出去,十法界眾生無量無邊,言語無量無邊,佛不需要去學。你只要開悟了,你就全通了。為什麼通?因為這一切統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所現的,你怎麼會不通?我們現在為什麼不通?因為我們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自己把他它畫界限,所以就不通了,就有障礙了。在無障礙當中,自己製造出一些障礙,這個是很冤枉的。所以佛勸我們要放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見到事實真相了。這些放不下,我們總是生活在虛妄當中,虛妄也離不開真實,只是迷了,迷了不知道。所以要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。教下他有用言語文字來給你講、給你說明,但是你要懂得意在言外,去悟那個實相,這是教下主要的一個教人的方式。
禪門就不一樣,禪門不跟你講這個,不能先看經典,你開悟了再去看經典。所以禪宗就是直指人心,單刀直入,一個話頭你去參。禪門的公案很多,你沒有辦法用一般的常識去理解、去解讀的,沒辦法解讀。你要去參,你不能用想;用想,愈想就愈遙遠,不能想。所以禪門的公案,有人去參禪,禪師就問他,你來幹什麼?他剛要開口,那個香板就打下去,就不讓他講,就是要離言說相,不讓他講。不讓他講,他就乾脆不要講,也打。不講也打,講也打,不曉得該怎麼辦。不講,心緣相你離不掉,你還有妄想,落在無明。所以你起心也不對,不起心也不對;要講也不對,不講也不對,打來打去。它那個妙處就是妙在他這個當中逼他起疑情,參禪難以起疑,你能起疑情,就是你參透了才能悟。念佛難以起信,參禪難以起疑。高峰妙禪師是中峰國師的老師,他年輕的時候出家就是參禪,發願三年要開悟。他參一個師父,一個禪師,那個師父看到他就說:你怎麼拖一個死屍來?就打。每一次去,打了他還去,每一次就是問他,你怎麼拖一具死屍來?打到最後,這個公案被他參破了,他就開悟了。所以這個禪,它的方法手段跟教不一樣,教就是用語言文字跟你講;禪,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,不跟你講,這個方式不一樣。參禪要有參禪的根機,教下是有語言文字給你說明,一直給你引導,但是你不能著在這個文字相、言說相、心緣相,那你就能夠悟入言外之音,跟參禪是一樣的。
另外我們念佛也是個方便,念佛跟持咒也是一個方法。禪宗叫教外別傳,就是經教是主流的教育。淨土是教內別傳,特別的、特殊的一個傳授方法。密宗層次也很多,密宗最上的密也是跟達摩祖師傳的那個禪是一樣的,是直指的。禪的層次也很多,最高的就是大手印,跟達摩傳的那個是一樣的。最高的禪到民國初年才傳到漢地來,以前都在藏地。在唐朝傳過來的密就是唐密,那個講到三密相應,還沒有講到達摩那個最高的禪,後來諾那祖師來到漢地才把這個傳過來。日本學的那個就是唐朝的唐密,唐密就是從唐朝學過去,到日本叫東密,東密其實就是唐密,它也是講到三密相應,三密相應比最高大手印就稍微次一等。三密相應,你要口持咒、意觀想、身結印,三密相應就能夠頓然把我們凡夫的身口意三業轉變成如來的三密,這個在密宗講叫即身成佛。這個好像調電視機,要調那個頻道,調對了,節目就出來了。你要修那個三密,你要在那邊念念念,要念到相應。同時三密相應比較難,如果有一密相應,其他兩密也能相應。從一密去相應就比較容易,你從語密,就是持咒,咒語,但是咒語,你這個音要念得很準確,這個也是要口授。一般佛菩薩的咒心你念不標準,佛菩薩也都知道,知道你在念什麼。但像楞嚴神咒,大多天龍八部、鬼神的名字多,比較高層的護法神,你念錯他也聽懂你在念他;比較低階的鬼神,你念的音不標準,他聽不懂,不知道你在念他,你跟他就不相應。好像我們叫人家的名字,你的發音不標準,他不會回答你,意思一樣。
密宗也是有它的無上密,它的層次很多。一九九O年,我們老和尚叫我拿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到北京去給黃念老校對,黃念老他是密宗的上師,我就請教他這些問題。他說現在學密的人學得很低級,低級的密宗壇場很多、儀軌很多,愈高的就愈簡單,他說最高的就是跟達摩祖師傳來的祖師禪是一樣的境界。所以最高的密宗的密法,他有時候就教人家持一個咒的字母,你就觀那一個。所以這個密也有圓頓的、也有漸次的,跟顯教一樣。他講到這個我就明白了,原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神咒,那很簡單,阿彌陀佛大家都會念。他也講,夏老師講,淨土是密宗的顯說。密本來它是不顯說,不明顯去說的,叫你念咒,你也不要去想,淨土就等於是把這個密公開說了,密宗的顯說。所以無論你修哪個法門、哪個宗派,大乘小乘,都需要共同科目,修淨土也需要。因為無論你修什麼法門,到最後目標都是一樣的,都是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無論修什麼法門,我們修淨土也是一樣,到極樂世界也是為了要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到最後,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那個目標都是一樣的,但是修行的門徑、方法無量無邊,那就很多了。
每個人根器不一樣,所以佛才有這麼多的法門,你能夠接受圓頓的,他跟你講圓頓法,讓你即身成佛。禪宗講的就更直接,一念成佛,你念頭轉過來就成佛了。所以六祖講,「悟則剎那間」,你一悟,剎那間你就成佛了;「迷聞經累劫」,迷了就無量無邊劫還在當凡夫。關鍵在迷悟不同,迷了就是煩惱;悟了,煩惱就是菩提,所以大乘經常講,「煩惱即菩提,菩提即煩惱」。菩提跟煩惱從哪裡來的?都是我們這個心,一心。如果你懂得一心的宗旨,你現在所有的煩惱就是佛的究竟覺,你的煩惱就是菩提。我們講「轉煩惱為菩提」,那是層次比較低一點的。給你講真的,煩惱就是菩提,但是講這個大家不懂;轉煩惱為菩提,這個可以接受。這是煩惱,怎麼會是菩提?我們總是搞不懂。事實是煩惱即菩提,講真的是煩惱即菩提。你現在一直在生煩惱,你那個煩惱就是菩提。為什麼是煩惱?因為迷了就是煩惱;你悟了,你那個煩惱就是菩提,變成菩提了,它是一個,沒有兩個,是一不是二。好像水結成冰,冰會變成水,冰跟水它的本質是一樣的。好像你煩惱就結成冰,你把它融化成水就是菩提,冰的本質也是水,它沒有變質。所以煩惱即菩提,我們用這個比喻,讓自己去體會一個概念。如果禪宗的禪師不給你講這個,棒子下去再說,不要去想,這樣幫助你開悟比較快,快刀斬亂麻,單刀直入,斬斷所有的葛藤,這禪宗的手法。但是要那種根器他才能夠接受,如果不是那種根器,我們就是要依教下來學習,一般的根器就是從教下入。
『故必須離相自證』,「故」就是因為不可思議的緣故,所以必須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,你自己就能證入。「離相自證」,自己證入自己的自性本體。這是講「不可思議」這四個字,這是指法身。法身,我們不可以用思議,用思議我們永遠見不到法身,法身正在眼前,我們就是見不到。
下面講,『不可稱量,指報身化身言』。「不可稱量」也是無量無邊。圓滿報身盧舍那佛,那個報身,佛有無量相,相有無量好,我們見都見不到。我們凡夫看不到佛的報身,可能佛這個報身的腳趾頭我們都看不到,太大了!我們念讚佛偈,那個就是報身佛,「阿彌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無等倫,白毫宛轉五須彌,紺目澄清四大海」,這是報身佛,我們凡夫見不到,在我們眼前,我們也見不到。像四川大佛,我去了好幾次,那個大佛很大,我們人就站在大姆指下面,你要看到那個頭頂,那個太高了!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報身佛,那個相太大了,我們就無法想像,看也看不到。你要證入,你就見到了。化身、報身有相,法身沒有相,但是報身、化身都是從法身流現出來。好像電視螢幕,它沒有相,但是所有的相都統統從那個螢幕出現的。所以「指報身化身言」,圓滿報身盧舍那佛,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,這個化身就是變化。變化也是無量無邊,在六道十法界,「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」,就是隨眾生的需要,他來現這個身。
化身就無中生有,佛事情辦完,這個身就沒有了、就不見了,你找也找不到。在歷史上,這個公案傳記有很多記載,很多佛菩薩來示現化身,他事情辦完了就不見了。像我們老和尚常講周邦道老居士,他的夫人周楊慧卿在大陸南京,抗戰勝利之後,他們住在一個大宅院裡面。以前大宅院有好幾進,門進好幾進,她住在最裡面。有一天有個出家人進去裡面跟她化緣,化五斤香油,她沒給,以為這個和尚來騙錢的,沒給。問他從哪裡來?他說從九華山來的。講了半個小時之後,那個和尚就不見了。不見了她才發現,門沒開,那個和尚怎麼進來的?不見了,他出去從哪裡出去?心裡很納悶。到台灣來,去問白聖長老、問李老師、問高僧大德,就給她講,他說那個是地藏菩薩化身。她聽到之後很後悔,地藏菩薩到我家來化緣,五斤香油都不給,後來趕快去補。化身就是無中生有,應身是有,應身就像釋迦牟尼佛,他有父母、有國籍,有他的身世,這個叫應身。像印光大師,大家說是大勢至菩薩再來,他那個是應身。還有很多祖師大德是應身,他有父母,跟一般人一樣。化身就是說他突然出現,他跟你講經說法,講完不見了,也不知道他去哪裡了,來無影,去無蹤,這個叫做化身。
應化身,古來祖師大德修行有相當功夫的,都有這些經驗。我們這個身體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,如果《金剛經》這首偈參透了,我們能放下了,放下這些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事事無礙了,我們這個身跟物沒有障礙,我們走牆壁也走得過去,不要開門。像圓瑛法師,打坐起來要到佛堂,閉關要到佛堂拜佛,他沒有開門就走出去。一回來,剛才沒開門,怎麼出來的?一回來動念了,他就進不去了;出去的時候不起心、不動念,他就走出去,門也沒有撞破,頭也沒有撞破,那什麼原理?《金剛經》給我們講得很明白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好像你作夢一樣,假的,假的就是虛妄入虛妄,他沒有障礙。所以我們看到《金剛經》,忍辱仙人給歌利王割截身體,肉一片一片給他割,他為什麼不生瞋恨心?他為什麼不會痛?他沒有起心動念。那個原理跟你走出門,沒有開門一樣。如果我們有起心動念,你走看看,你一走出去碰到玻璃,保證你頭破一個洞,玻璃也破了,你頭也破了,對不對?因為我們把它當真的。如果你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們身體是虛妄的,那個也是虛妄的,虛妄入虛妄,他沒有障礙。這個原理就是這樣的,有待我們自己去證實。所以這個「不可稱量」,就是你沒有辦法去講它的數量,因為這個是無量無邊。不可稱量是指報身化身言,『報化即是相用也』,有體有相、有它的作用,體相用是一而三,三而一。
我們再看第二條:
【二、『無邊』以明事修,離四句之義。『功』,謂一超直入。『德』,謂體用圓彰。是此經教義,理事雙融,性修不二,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,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。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。若言利他,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,以利益眾生,同證菩提。】
這條給我們解釋『無邊』,無量無邊,『以明事修』,說明從事相上來修行。『離四句之義』,是離四句的意思。我們一起心動念,總是落在四句。四句,一個有、一個無,一個非有非無、一個亦有亦無,你一定是落在這四句,出不了這四句。離四句,你講有也可以,講無也可以,講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也可以,你怎麼講都對;如果你不悟,怎麼講都不對。離四句,有無這是一對,有就不能無,無就不能有,我們總是落在一邊,我們凡夫的這種知見,就是你總出不了這四句。你要「離四句,絕百非」,你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。「無邊以明事修,離四句之義」,給我們說明事修,離四句的意思。
『功,謂一超直入。』這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功?「功」就是「一超直入」,就是沒有次第的。圓頓教就是很直接的,一超直入。我們用坐高速電梯來比喻,漸次教就是爬樓梯,一O一大樓有高速電梯,爬樓梯也可以到,漸教的就慢慢爬,很辛苦,不曉得要爬多久。爬到最後也會到,但是很累。如果你接受佛的圓頓教,那你很輕鬆,很快就到了。這個關鍵就在見的問題,個人的認知,他的見解、知見的問題,那個見不一樣,有的人他見了,認為是這樣的。佛是隨順眾生,佛他不會不隨順,一定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。所以這個「功」就是「一超直入」,叫你頓超的,不是漸修的,是頓超的。『德,謂體用圓彰。』這個「德」就是他的受用,德用。這個體跟用,圓融彰顯,「彰」是明顯。『是此經教義,理事雙融』,這個道理跟事實,雙方面都是圓融的,沒有障礙。『性修不二』,「性修不二」就是我們自性本身叫性德,大家都有;有,現在我們迷了,迷了你就要修德,要修,再恢復我們的性德。從性起修,依照我們的性德來起這個修功,讓我們這個性德顯露出來。
『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,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者』,就是這部經,這部經有這個功德、有這個作用。所以這個經,江老居士他判圓頓教;一般大德判頓教,他判不但頓還圓,圓滿。所以《金剛經》在中國的佛教很多人喜歡,不學佛的人他也知道《金剛經》,以前讀書人都喜歡《金剛經》。《金剛經》是六祖從這部經開悟,所以《金剛經》在中國佛教,它名氣就特別大。實際上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濃縮起來就是一部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再濃縮就是一部《心經》,這是《般若經》的一個精華、精要。所以這個經能夠「一超直入之修功,成就體用圓彰之性德」,就是這部經的功用,它的功德,我們一般講叫功能也可以,但是我們經典就講功德。
『此是將無量無邊功德約自行者說』,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沒有限量,沒有邊的。無量無邊是事實真相,我們凡夫總是有一個量、有一個邊,哪裡有邊?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,你去宇宙找一個邊際,到哪裡去找?沒有邊,叫做無邊。所以無量無邊是事實真相。無量無邊的功德約自己修行來說,『若言利他』,如果講利益眾生,『則有令人成體用無邊之三身,以利益眾生,同證菩提』。成就這個體相用,就是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這三個身能夠去利益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回歸自性,都成佛。「同證菩提」,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應該作佛,現在迷了,你知道自己跟眾生是一體,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自然就生起來,絲毫不勉強,因為了解事實真相。我們現在生不起來就是不了解,就是產生虛妄的分別、執著、妄想,所以這個心生不起來。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很自然,利益眾生的大慈大悲心自然就生起來了。
好!今天時間到了。今天這段經文,節要有節錄兩條,我們就學習到這裡,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。祝大家福慧增長,法喜充滿。阿彌陀佛!